2021年12月14日,在张少俊老师、许一兵老师的主持下我院视觉与信息设计方向部分师生提交作品参加了第16届Nature Created by Design多国师生交流活动的展览。
开幕式于12月14日下午三点举行。展览今年由轮值的印度尼西亚万隆理工学院主办,共有八个国家的院校参与(中国: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韩国:首尔艺术大学、意大利:米兰新美术学院、美国:南加州大学罗斯基艺术与设计学院、英国:雷丁大学、印度尼西亚:万隆理工学院、荷兰:南方应用科技大学-马斯特里赫特艺术学院),由于疫情原因,此次活动转为虚拟线上展览。
“Nature Created by Design”是该次联展的主题,旨在激发对未来宜居城市空间的想法,探讨我们生活空间的未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与我们如何做得更好。
我校师⽣通过⽂字设计、实验影像、纪录短⽚、摄影和数字绘画、平⾯海报设计等⽅式,尝试多角度、多维度的整合,感受⼤⾃然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设计和再创作。
作品名称:《YESTERDAY TODAY TOMORROW》 作者:陈嵘
陈嵘教授在纸上使⽤数码打印,通过作品<YESTERDA TODAY TOMORROW>讨论了他关于时间与空间的想法。每⼀个 "今天 "都是 "昨天 "的延续,并将被传递到 “明天"。我们今天所做的⼀切是为了更好的明天。
作品名称:《The Common Origin of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作者:张少俊
张少俊教授⽤⽔墨的表达⽅式,通过书法作品<The Common Origin of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解读了⼈与⾃然、⼈与环境、⼈与空间的和谐。表达了共建⼼灵乐园的美好追求。
作品名称:《代码的本质》 作者:许一兵
许一兵教授以数字屏幕为媒介,设计了作品《代码的本质》,探索数字社会与⾃然的关系。并试图在机器制造的视觉和⼈类思维表达之间找到某种诗意。
作品名称:《地球的停顿》 作者:陈奎良
陈奎良以数字屏幕为媒介,通过《地球的停顿》表达了他对后COVID-19时代⾃然与⼈类关系的思考。——但是在想明⽩之前,忙碌的世界⼜恢复了喧嚣,仿佛什么都没有发⽣。
作品名称:《Imprison》 作者:赵臻
赵臻通过她的作品《Imprison》谈到了⾃然与⼈、⾃由与枷锁之间的对⽴。破碎的笼⼦的结构表达了动物们渴望挣脱桎梏、获得⾃由的意义。
作品名称:《潮骚(Shiosai)》 作者:张子安
SHIOSAI 这个词在⽇语中代表海浪拍打海岸的声⾳,它也代表⼈类在⾯对潮汐等⾃然事物时产⽣的情绪波动。
作品名称:《Natural Rhythm》 作者:陈泱含
陈泱含的作品《natural rhythm》,使⽤纪实摄影、纸上绘画和数字绘画的形式。尝试⽤眼睛感知本质,神秘的⾃然符号。⽤⽿朵聆听纯净、安静的⾃然之声。零距离与⾃然沟通,记录⾃然的篇章。太阳照常升起。
作品名称:《Feeling》 作者:谢麦琪
谢麦琪⽤纸的数码印刷和屏幕来完成了作品《Feeling》并通过中国典故,运⽤多维度感官,探索她对⾃然的理解。
该次联展作为一个平台,让学生们有机会与他国的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教授进行交流,尽管疫情仍未结束,但各国师生们仍旧可以通过虚拟空间来消除空间上的距离,通过作品来看到不同国家的学生,对同一个世界的不同角度的思考,并在未来的学习中更多地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问题。
虚拟线上展览链接:https://bit.ly/3EIcF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