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艺术人才培养项目的主要教学目标与环节。国家艺术基金“文博场馆展示陈列艺术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继续进行了一天的学习考察。2022年9月14日,在叶苹教授带领下,学员前往上海浦东临港,实地考察了目前世界规模最大的天文馆——上海天文馆。此前,授课专家、上海科技馆忻歌副馆长为学员介绍了上海天文馆建设历程,这次考察是一次期待已久的现场学习机会。
学员师生们在上海天文馆外合影
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临港新片区滴水湖畔,是上海市政府投资兴建的集教育、研究、收藏、展示、交互功能为一体的科普基础设施。上海天文馆占地面积58603平方米,建筑面积37741平方米。全馆以“连接人和宇宙”为展示主题,设置“家园”“宇宙”“征程”三大主题展区、“中华问天”“好奇星球”“航向火星”三个特色展区及教育活动区。馆内藏有约70件陨石样本与超过120件/套文物藏品,配有四大专业级天文观测及天象演示设备,共计展品300余件。上海天文馆展示工程总承包及系列展品展项曾获得中国政府采购奖精品项目奖,是文博人在沪上的必要打卡之地。
幻维地球展项
忻歌馆长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师生们全神贯注、多感官体验
叶苹教授和学员们一行来到天文馆,受到忻歌副馆长及馆方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和周到安排。忻歌副馆长亲自带大家来到主展区“家园”,一边浏览一边讲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硕大的仿真地球模型,结合多媒体视觉与音效,星空、日月地、太阳系、银河系交相辉映,将我们这个美丽的星球家园阐释的精彩绝伦。接下来,忻馆长针对各个展项的内容设计和形式表达进行了如数家珍般解读:如何使“地球”成为“内外惊喜”的双重效果;“月球”的高仿比例是如何被3D打印出来;如何兼顾上中下三层空间的观展视角等等,并结合课堂教学提出问题进行了现场分析和解答。
月球展项的互动体验
敞开式展项——可触、可摸、可感、可互动
忻馆长和师生们的敞开式座谈会
午餐后,忻馆长和师生们进行一次轻松、愉快、简短的交流,学员们畅谈观展感受,就观览中、课堂中遇到的问题与忻馆长深度沟通,忻馆长坦言天文馆布展的难点是在于如何把专业、难懂的科学知识用受众易懂的方式展示出来。每个展项的样品必须经过馆方严格把控,经常去制作基地沟通、改进、提升。忻馆长就学员关心的展览合作、展项更新、展陈效果评价等问题一一作了回应。
通过一天的参观学习,大家沉浸在多感官的展陈空间,深度体验上海天文馆的“展陈之新”“展陈之美”“展陈之特”,感受到了展览展示艺术所带给人们的震撼体验与独特魅力。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文学家叶叔华对上海天文馆的高度评价:“上海天文馆不是以说教的方式向观众灌输信息,而是通过具体图像、动画、模型来生动地介绍宇开阔观众的眼界和思路,帮助大众形成对宇宙的认识。我希望不管是谁,来到上海天文馆都能有所得,这才是有生命力的天文馆。不管是小孩,还是弄堂里的大爷大妈、中学生、大学生、天文学同行都能有所得益,这才是世界上最大、最好的天文馆。”
新的创意——悬挂星球
新的手法——点阵装置
新的科技——互动的太阳
新的效果——地球的诞生(数字插画)
造型之美——流线型建筑内景
色彩之美——光谱展项
色彩之美——光之美
科艺之美——宇宙的演化(艺术装置)
科艺之美——综合材料艺术装置
交互之美——人影互动长廊
特别的藏品——珍贵的陨石
特别的关爱——随处可见的防撞角
特别的关爱——人性化的盲文设计
特别的细节——宇宙展区标题字的光影魅力
特别的细节——中国神话的制作工艺
特别的感受——互动区让人根本停不下来
学员们与忻歌副馆长、叶苹教授合影留念
特别的感受——学员们也可以托起地球
撰稿:刘正法